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登录 | 立即注册 | 找回密码
开启左侧

俄罗斯航天发射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8 11: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加入外空网,结交更多天文爱好者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目前,俄罗斯共有4个航天发射场: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卡普斯金亚尔航天发射场,斯沃博德内航天发射场。前两个发射场用于载人发射。
DSC0000.jpg

  1. 拜科努尔
DSC0001.jpg

  建于1955年,有90多套发射设施,是前苏联规模最大的导弹试验和航天器发射基地,进行各种液体战略导弹、大型运载火箭、反导、反卫星等试验,发射倾角为52~65°的各种卫星、载人和不载人飞船、各种星际探测器和空间站等。         拜科努尔发射场的工作重点是:发射载人飞船、卫星、月球探测器和行星探测器,进行各种导弹和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另外,还进行拦截卫星和部分轨道轰炸系统的试验。从这里发射的航天器包括早期的卫星、射向火星、金星和月球的探测器,以及后来的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等所有载人飞船和礼炮号航天站及能源-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拜科努尔发射场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境内,咸海以东约105公里,拜科努尔镇西南288公里处。 当地的平均海拔高度为90米左右,是个人烟稀少的半沙漠草原地区。场区周围有不少盐碱滩和丘陵。 这里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较大,全年气温变化在-20~45℃之间,年平均降雨量仅60毫米左右。冬季相对湿度达81%,平均气温-12.2℃。 一般吹东北风,常有暴风雪侵袭。夏季很热,吹西北风,相对湿度平均24%,平均温度为26.1℃,降雨量很小。 拜科努尔发射场是1955年兴建的,1957年10月前苏联在此发射了第一颗卫星。就发射场的规模、设备数量和工作范围而言,是前苏联最大的航天发射场,相当于美国的空军东靶场肯尼迪航天中心。 拜科努尔发射场由发射区、支援中心等几个部分组成。         发射区发射设施:发射场的重要设施都由铁路、公路连接起来。 航天器组装试验楼、总装试验大楼要发射的航天器都在组装试验楼进行测试,包括真空、遥测、推进和其它分系统的检查,然后由专用运输车运往燃料库,加注可贮存推进剂和增压气体,再运回到飞行器总装试验大楼进行航天器与运载火箭水平对接并进行测试。 加注设施设在离发射台几百米远的地下室。为避免溢流污染,防止意外火灾蔓延,各地下室之间互相隔离。错综复杂的地下管道和导管从推进剂贮罐通到发射台下面,通过服务机构与火箭相连。在发射台上有电缆和加注塔,其中一个塔台支撑着电缆,其它塔台把加注管道与遥测电缆连接到航天器上,发射前几秒,这些塔台脱离火箭。 运输起竖车曾经使用过三种形式的运输起竖车。现在最新的是联盟号火箭使用的一种重而坚固的起竖车。除火箭下段的弧形支撑外,上段有两个大型夹紧装置支撑着火箭并把它固定在运输起竖车上,这种上段支撑延伸到联盟号整流罩的顶端,在整流罩圆柱体顶端起到辅助托架的作用。当主起重机、服务塔、支撑臂向下倾斜时,起竖车慢慢驶向放置火箭的位置,用液压千斤顶稳定起竖架并牢牢固定在发射台基座上,再调整液压千斤顶使起竖架带着火箭竖起到垂直状态。 发射台这是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平台,台下有很深的导流槽,有16米宽的开口,下边是排焰管道,其作用是排出发动机的燃气流。喷焰从地下以30°角往上斜向排出。发射装置安装在导流槽上方的中心处,火箭就在导流槽坚固的扇形台架上。 发射台上的发射系统结构可分为两级,中心部件是第二级,绕中心部件其余部件对称分布在四边构成第一级。四边部件是锥形的,在离火箭底边约20米的高度支撑着中心级。在发射台上有四个支撑台与发射系统底座相连,形似"倒音叉",起竖架在四个支撑臂升起前精确地把火箭悬吊在发射台上端的保险环中间,相对运输起竖车进行旋转点定位。当火箭底部伸进发射台的混凝土结构内约7米时,四个16米长的支撑臂升起,把四个分开部件围拢起来,形成刚体结构,可靠地支撑着火箭。 服务塔在工作位置服务塔架构成了各层平台的入口。平台环绕着火箭,可以在360° 范围为火箭服务。发射前塔架打开,塔架的两半在彼此相反方向降低至接近水平位置。 发射控制室设在距发射台很近的地下,从这里还可以用潜望镜观察发射台上的活动,发出各种重要指令。它的设备是完全自动化的。在掩蔽所的顶部立着许多水泥桩,在万一火箭发生事故坠落时,减轻冲击载荷。         能源-暴风雪号航天运输系统发射阵地:1987年,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首次发射了能源号巨型运载火箭。这个发射阵地以两个高耸的避雷塔为标志。1988年11月25日又在此用能源号发射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发射阵地的地面设施包括技术阵地、发射台和着陆场上所有设施。下面作简单介绍: 技术阵地由能源号芯级总装大楼、能源号运载火箭总装大楼、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总装大楼、能源-暴风雪号检测大楼及振动试验塔组成。 1)能源号芯级总装大楼为一个长方形的建筑物。长为274米,宽为160米,高为40米。在总装大楼内有一个呈细长形的能源号芯级总装车间,总装车间长为155米,宽为24米,高为35米。沿总装车间一侧为一排工程试验间。总装时,芯级置在特制的托架上,四周围住工作台。在总装车间可同时总装4枚能源号芯级。 2)能源号运载火箭总装大楼是一种与大型飞机库相类似的建筑物。在建筑物内有6个铺有铁轨的总装车间,这6个总装车间靠铺有铁轨的中央车行道相连。助推器部件由铁路或飞机运到后,先在两个被中央车行道分隔开的助推器总装车间内总装。两个助推器总装车间的宽度为24米,高度都为22米,其中一个长度为100米,另一个长度为70米。和助推器总装车间相邻的为两个能源号运载火箭总装车间,它们被中央车行道分隔开来,长度分别与各自相邻的助推器总装车间相同,宽度都为28米,高度比助推器总装车间高得多。总装大楼内还有两个工作间用于运载火箭部、组件试验和装配。总装大楼内部布局。3)暴风雪号总装大楼包括一个中央大厅和四个高大的总装车间,每个总装车间可以容纳一架暴风雪号。总装大楼长300米,宽240米,高37米,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其中两个用于电气测试和验证试验,另两个用于总装。暴风雪号在这里要安装上蛋形推进舱组件,接着安装后端左、右两侧反作用控制系统吊舱,其后用粘合剂把防热瓦固定在航天飞机外表面。总装完毕后,转运到检测大楼。每次飞行返回后也要送到此处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检修。 4)能源-暴风雪号检测大楼和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运载火箭总装大楼相似。长240米,高60米,在建筑物一端有一大型滑动门,沿建筑物一侧为一排小型工程试验间。暴风雪号和能源号组装工作就在此建筑物内进行。检测大楼足以同时总装检测两个能源-暴风雪号运载系统。有一台由四辆大功率机车牵引的运输起竖车用来吊装。 5)振动试验塔高100米,主要用于能源-暴风雪号运输系统的动态模拟试验。 发射台火箭先水平组装好后,然后垂直竖在它上面。能源-暴风雪号安装在活动式发射装置上,由四辆在双轨上行驶的柴油机车运往发射台。这种大型运输车后部有使运载火箭调整对准发射台的系统,在发射台上用大功率的机械设备将火箭起竖。 能源号发射用的发射台设有筒形的宇航员出入通道。两条直径约3米的通道从宇航员出入通道延伸到一个地下掩体。 发射台中心是一个混凝土的火焰导流槽,导流槽凹下去的部分有五层楼深。发射台有三个能排除能源号火箭废气的导流孔。 在能源-暴风雪号的一侧是服务塔,它装在能源号发射台上。该服务塔装有能源号发射用的全部装置。大型管道把位于服务塔附近的两个水箱里的大量冷却水输送到发射台上,除冷却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这些水还用于消防和消声。 返回着陆楚位于发射台西北方向12公里处。此着陆场除了用作暴风雪号轨道飞行后的返回着陆场外,也作为暴风雪号全尺寸模型试验机的起飞着陆常在着陆场设有无线电导航辅助设备、计算机中心、导航和着陆系统、通信和气象中心以及着陆任务控制中心。         支援中心:前苏联将拜科努尔发射场的支援中心命名为列宁斯克。从列宁斯克乘车去联盟号发射台需时约30分钟。在这里有许多学校、文化中心、电影院等,还建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列宁斯克的居民大多是发射场的工作人员,宇航员在上天飞行之前要在这里逗留十几天。这里有宇航员飞行前进行体检所需的全套设施。         前苏联航天发射场地面跟踪系统:为了保证空间计划的实施,前苏联设立了一系列的地面跟踪站,利用一些地基雷达和光学跟踪网络来监视每次发射活动,提供实时跟踪数据,包括卫星背景影像等。1985年10月,前苏联安装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摄影显示装置,用来观察人造卫星。它还安装了一套新的25吨重的两轴旋转光学设备。目前正准备广泛使用激光跟踪系统。新的跟踪系统可以获得1米级的测量精度。 主要的雷达装置有各种相控阵雷达和各种地基预警雷达网络。在载人飞行计划中,有7个主要的地面站来保证航天器的通信、指挥和控制。另外,还有大量的海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通信跟踪网。负责指挥和控制的舰船有加加林(排水吨位45000吨)、科洛廖夫(排水吨位为21465吨)等。这些舰船与那些较小的船只一起沿大西洋和西太平洋部署,配合发射活动的进行。仅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的航区周围就大约设置了10多个测控站。在飞行初始段内使用了5个站,即咸海北岸的阿拉尔斯克站,发射场东南锡尔河畔的克孜耳-奥尔达站,处于航区中央的拜科努尔跟踪/指令站,发射场区正北的阿曼格尔德站,以及由反导靶场仪器设备组成的萨雷沙甘站。作为发射场的主要测控站还有贝加尔湖西北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站和堪察加半岛东海岸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站。这两个站一个是处于载人飞船的入轨点和向太平洋发射导弹或运载火箭的航区之下,另一个是处于导弹和运载火箭部分射程试验的末区,也是载人航天器和导弹、运载火箭向太平洋发射时的最后一个陆地站。此外,在新西伯利亚切利诺格勒、诺沃阿尔泰斯克、伊尔库茨克、雅库茨克也设有测控站。为了弥补陆地测控站的不足,还使用了不少海上测量船来跟踪。杰兹卡兹甘站和卡拉干达站是载人航天飞船回收时的关键站,负责飞船的回收工作。         2. 普列谢茨克
DSC0002.jpg

        建于1957年,用来发射大倾角(65°~85°)侦察、通信、导航、气象、海洋监视等卫星,建有30多套发射设施,是重要的军用卫星发射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射卫星最多、最繁忙的一个基地,也为反卫星试验发射和拦截卫星,进行固体洲际导弹和战术导弹试验。         发射主要型号: 东方号、联盟号、闪电号、宇宙号等。         普列谢茨克基地位于前苏联欧洲部分的北部,在莫斯科通向阿尔汉格尔斯克的铁路干线上。 该地区平均海拔高度约100米,是一片辽阔的平原和沼泽地。 整个场区南北伸展约100公里,东西58公里。         该发射场是在1965年由原来的洲际导弹基地扩建而成的。主要设施均分布在普列谢茨克市东南和东北部,卫星发射区主要集中在场区南部。它是前苏联主要的军用航天器发射场,发射的卫星主要是军用侦察卫星和其他各种导航、通信和气象卫星等。由于发射场所处纬度较高,可以利用高纬度来发射大倾角卫星,可以满足侦察卫星和气象卫星对地球进行大范围全球覆盖的要求。发射的卫星倾角为608~829°。该发射场曾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发射场,大约每周发射一颗卫星。该发射场的作用与美国范登堡基地相当。         基地的人员居住和生活在普列谢茨克市,该市是物资和后勤供应的集散地,市东有机场。在该市的北部是基地的主要支援中心,在中心进行运载火箭、卫星的总装、测试等技术保障工作,然后通过铁路或公路运往发射场。各种发射场遥测跟踪站共有12处,各场站之间均有铁路或公路连接。         在普列谢茨克基地发射的卫星:运载火箭有东方号、联盟号、闪电号、宇宙号等。这些发射场同拜科努尔发射场东北翼所见到的布局相同,也有同样的铁路网与准备大楼相联系。         为了适应恶劣的北极天气情况,该发射场的发射台具有不同的设计。运载火箭不是直接竖立在发射台支架上,发射服务工作是借助于可滑动的转塔完成的。这种转塔是一个底座面积约200平方米,质量450吨,高100米的结构。这种转塔安装在铁轨上,其上面部分有一个特殊的起重装置,能使火箭处于垂直位置。该滑动服务转塔能遮盖发射台和火箭,因此,转塔能保证地面服务人员在任何天气条件下和白天任何时间都能进行正常工作。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外空网 ( 闽ICP备2023000211号 )

GMT+8, 2024-4-19 04:38 , Processed in 0.04518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