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那些胖出天际的黑洞是怎么吃成这样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 08: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加入外空网,结交更多天文爱好者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宇宙中有一种特殊的星系,因其中心的黑洞疯狂吞食周围物质而发出极强的光芒,但因其发光区域比普通的星系小得多,乍看之下更类似于恒星,因此被称为“类星体”。人类通过观测与分析,确认早期宇宙中的类星体中含有超级巨型的黑洞,它们的质量达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太阳那么重。这些黑洞如何在宇宙年龄不到10亿年时就长成如此巨大的规模,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热门课题。不久前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给出了一条新的线索[1]。 
类星体与巨型黑洞
  早在1960年,天文学家就发现了所谓的“类星体”,它们比星系小得多,远远看上去像是恒星,但亮度却可以比整个银河系还亮几百倍以上。此后不久,就有理论天文学家解释了类星体的发光原理:星系中心的巨型黑洞在吞食大量物质(气体和尘埃),这些物质在落进黑洞的过程中相互摩擦、加热,发出强烈的光芒,就如非洲草原被狮子吃掉的斑马临死前发出悲鸣。
DSC0000.jpg 图1:类星体的艺术想象图。气体和尘埃形成一个围绕着中心黑洞的环,两极形成喷流。图片来源:NASA/ESA

  对于类星体的研究,最近一些年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发现了许多远古时期的类星体。这些类星体在宇宙年龄仅10亿年的时候就已经形成,并发出强光。比如,2015年,北京大学的吴学兵教授在《自然》 ( Nature)上发表论文[2],宣布发现一个宇宙年龄仅9亿年时(红移为6.3)的类星体 SDSS J010013.02+280225.8。要知道,当前宇宙的年龄大约为138亿年,9亿年只是宇宙的幼年期。更令人惊讶的是,理论计算表明,这些类星体中心的黑洞的质量达到几十亿个太阳,甚至上百亿个太阳那么大。例如吴学兵教授发现的那个类星体里的黑洞,质量就达到120亿倍太阳质量。作为对比,银河系中心的黑洞的质量大约是400万个太阳质量,只能算小字辈。
DSC0001.jpg 图2:银河系中心附近的一小块区域的高清晰度图。中心部分被放大到右上方,后者中心的橙色十字表示银河系中心黑洞的位置,S2是一颗恒星,围绕着中心黑洞旋转。科学家们使用欧洲南天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VLT)持续观测了大约20年,发现多颗绕着共同中心旋转的恒星,根据它们的轨道,计算出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质量大约是400万个太阳那么重。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已经进入休眠状态,因为它周围足够近的地方已经没有多少气体可以让它吃了。事实上,类星体中心的黑洞吃完周围的物质之后,也会进入休眠状态。图片来源:ESO/MPE/S. Gillessen et al.

  银河系内黑洞的成因很好解释;但对于早期宇宙中那些几十亿个、甚至上百亿个太阳那么重的黑洞,问题就来了:这些黑洞是如何在不到10亿年的时间里长到那么大的?
难题:多大的“种子”才能足够快地形成超级巨型黑洞?
  关于这些比几十亿个太阳还重的超级巨型黑洞的来源,当前有个公认的看法:极早期宇宙中,大块的物质云因为自身内部的不均匀而开始结团,最终形成一个个巨大的恒星。这些恒星的质量是太阳的几千倍以上,是所谓的“第一代恒星”。第一代恒星只要大约100万年就会结束生命,直接收缩为黑洞。这些黑洞被称为“种子黑洞”。
  种子黑洞一方面会吃周围的东西,另一方面还会和其他种子黑洞并合,成为更大的黑洞。通过几亿年的吞食与并合,种子黑洞就可以成为几十亿个太阳那么重的巨型黑洞。
  这个理论看似很自然,但需要通过严格的计算和数值模拟来验证。事实上,此前的很多模拟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为了能够在不到10亿年的时间里增长到几十亿个太阳那么重,要求种子黑洞就得有几万个太阳那么重。但是,如何形成这么重的种子黑洞呢?
  有一个方案似乎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方案假定早期宇宙中可以形成10万个太阳那么重的气体团,直接坍缩为黑洞。而这个理论的缺点是:必须假定这样的气体团附近有明亮的星系,而这并不容易实现。因此,早期黑洞种子的质量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让子弹飞一会”
  直到不久前,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天文系与东京大学物理系的Hirano与其合作者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1]。这篇论文宣布,新的数值模拟表明早期宇宙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让种子黑洞达到3万多个太阳那么重,然后再通过断断续续的吞食,在几亿年的时间里成长为20亿个太阳那么重的怪兽级别巨型黑洞
  他们假定早期宇宙的物质团中的气体粒子以超过声速的相对速度(大约40千米每秒)在暗物质中运动。这里说的“气体粒子”和“暗物质”是两种东西,气体粒子主要是我们熟悉的氢原子与氢分子,而暗物质到现在还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什么,只知道它们弥漫在宇宙中,含量大约是我们熟悉的普通物质的5倍。
  气体粒子像顽皮的孩子,暗物质像幼儿园的老师。气体粒子的高速度逃离与暗物质的引力束缚形成有效对抗,使自身不至于被中心暗物质团的引力轻易地束缚住一起。要注意,暗物质粒子也会结团,中心的暗物质团密度大,弥漫在周围的暗物质密度小。
  Hirano等人的数值模拟表明,当宇宙年龄约为1亿年时,气体中心的暗物质团增长、合并为1000万个太阳那么重的大暗物质团(图3的A图),形成的引力足以将一些高速运动的气体束缚住、并形成长条状的气体分布(图3的B、C图)。
  此前的模拟没有考虑气体粒子的高速运动,得到的暗物质团的质量只有大约10万个太阳那么重。这个模拟的要点就在于:假定气体超声速运动,使得暗物质团必须比之前模拟出的重得多,才可以将这些气体束缚住。换句话说,就是:“让子弹飞一会”。
DSC0002.jpg 图3:原始云团中的暗物质密度分布(A)与原恒星形成后的物质密度分布(B、C、D)。由图A可以看出,云团中心分布的暗物质(用黄色表示)形成了一个高密度中心区。图B与C表示暗物质已经将气体束缚在一起,图D表示气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原恒星”。图E到H分别表示原恒星形成后7万年、11万年、24万年与34万年后的恒星与气体系统的密度大小,不同深浅的白色区域表示不同的密度,从内到外依次为每立方厘米100万个粒子、10万个粒子与3万个粒子。图E到H中,红色表示电离氢成分比例超过50%的区域,粉色区域表示分子氢成分超过0.2% 的区域。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气体凝聚过程中产生的冲击波将这些气体加热到大约1万摄氏度,然后降温到大约8千摄氏度,然后气体内部温度一直降到100多摄氏度,气体内部的气体团重量达到26000个太阳(图3的D图),此时气体开始变得不稳定,开始迅速收缩,同时这个气体团周围的气体大量向它倾泻,以每年增加大约1个太阳重量的速度逐渐增大。这个过程使气体内部的温度再次升高,最后在气体中心形成一个原始阶段的恒星,即“原恒星”。
  原恒星刚形成时质量很小,之后立即开始吃周围的气体,只用2千年就能使自身增长到50个太阳那么重(原恒星增长速度比其外围气体增长速度小得多)。7万年后(图3的E图),原恒星发出的高能紫外线将附近“纤维状”云团中的氢分子分解为氢原子。随着紫外线越来越强烈,氢原子被进一步分解为氢离子和电子,使得原恒星的两极方向上短暂地出现了电离氢为主的云团(图3的F图和G图,红色部分);与此同时,“纤维”分离为一个个团块,团块到达中心的原恒星(图3的H图),被原恒星吃掉一部分。
  通过这样的吞食方式,原恒星在形成后的30万年内增长到1万个太阳那么重的稳定“超巨星”(supergiant),平均每年吃掉的气体大约是0.04个太阳那么重。再经过大约1亿年,这个超巨星增长到34000个太阳那么重。
种子黑洞的形成与成长
  34000个太阳那么重的恒星只要经过大约百万年时间,就会结束生命。由于质量太大,即使内部发生爆炸,也无法将其炸开,只会使自身直接坍缩为黑洞。于是,34000个太阳那么重的种子黑洞就形成了。
  种子黑洞位于之前孕育出原恒星的一大团气体中间,因此可以不断吞食这些气体。种子黑洞越重,吃东西吃得越快,重量也就增长地越快。这项新研究的后续数值模拟表明:经过大约6.5亿年时间(此时宇宙的年龄为7.5亿年),这个种子黑洞就能增长到20亿个太阳那么重,成为一个超级巨型黑洞
DSC0003.jpg 图4:超大质量黑洞(巨型黑洞)的计算机模拟图。黑洞使得附近一大块区域的光无法逃离,因此形成了一个黑色的空洞区域。周围的星光不同程度地被它的强引力场扭曲。图片来源:NASA, ESA, and D. Coe, J. Anderson, and R. van der Marel (STScI)

  此前的模拟虽然也可以产生几万到几十万个太阳那么重的种子黑洞,但用到了更多特殊的假定。这项新工作去掉那些特殊的假定,只假定气体粒子高速运动,使得暗物质团必须在非常大时(比此前模拟得到的数值大100倍)才可以让气体结成原恒星,然后就让原恒星在此后开始通过吞食周围气体而成为一个34000个太阳那么重的恒星,再收缩为一个同样重的种子黑洞。这项研究对于如何解决“形成足够大的种子黑洞”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Hirano, Shingo; Hosokawa, Takashi; Yoshida, Naoki; Kuiper, Rolf. 2017, Science, 357, 1375
  • Wu, Xue-Bing; Wang, Feige; Fan, Xiaohui, et al. 2015, Natur, 518, 512

来源:果壳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外空网 ( 闽ICP备2023000211号 )

GMT+8, 2024-3-29 20:34 , Processed in 0.0782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