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今天我们用的金子,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2 14: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加入外空网,结交更多天文爱好者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DSC0000.jpg
金子,人人都爱的金子。图片来源:marketwatch

  科学家说,当年天上掉过金子,哗啦啦地掉!它们的总量比今天各国央行的储量加起来还要多很多,地球被砸得苦不堪言。
  ——等等!年早就过完啦,现实一点好不好,开什么国际玩笑嘛。
  不,这可真不是玩笑,是科学家在顶级科学期刊《自然》上发表的科研成果[1]。
  那地球自己的金子呢?从小到大我们都知道黄金是大地的宝藏,现在可好,你告诉我地球自己不产金子?
  当然产。哪有大地不产黄金的道理!
  只不过,我们没动它分毫。换句话说,我们至今用的所有金子都来自天上,而地球本土的黄金呢,至今仍原封不动在地下“宝库”中封存着。
  这个宝库在哪儿呢?在这颗星球的最深处,那是生命完全无法存活的炼狱,坚固的铁都能融化为铁汤。
  ……
  没关系,我知道这需要一点时间来理解。毕竟金子嘛,不把人晃晕怎么能叫金子呢?在我们彻底被金光闪闪的事实晃晕前,请抓住最后的清醒,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颠覆常识的故事背后,到底是什么来历吧!
地球自家的金子,早被存进了最深处
  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在最初的混沌时代,太阳系没有八大行星,只有气体和无数细小杂乱的尘屑。它们围着太阳疯狂飞舞,轨道杂乱交错,不停地相撞,不停地融合。在千百万年的尺度下逐渐增大,最终形成后来的各个行星。
  尘埃聚合成星球是一个剧烈的能量转化过程,尘埃高速飞行的动能在相撞过程中转化为内能,释放出高温,以此融化自身,进而焊接起来,越聚越大。当行星的原型逐渐形成之后,自身庞大的引力会将更多的气体、尘屑和小天体吸引到自己的表面。当后者砸下来的时候,同样把自己的动能全部贡献给了星球的内能。
  这份巨大内能最终令整个星球充斥着极高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下,哪怕坚固的岩石也纷纷融化。当时的地球是一团岩浆的海洋。在行星聚合过程中飞进来的尘屑和小天体纷纷解体,融解在这汪宇宙的岩浆池中。
DSC0001.jpg
正在聚集成型的地球,就是一团岩浆的海洋。图片来源:《自然》

  既然是液体,其中的物质便会受到重力和浮力的控制而运动。当体积相等时,密度更大的物质会拥有更大的质量,因而受到更强烈的地心引力,得以克服自己的浮力,向星球深处(引力中心)运动;与此对应,当质量相等时,密度小的物质又会拥有更大的体积,受到的浮力更大,于是就倾向于浮到岩浆海的表面。
  当然,这只是对岩浆海中复杂动力学行为最简单的梳理。虽然这两种力的作用机制太简单,最终却给整个星球带来了宏观的演化趋势:重的物质越来越富集于地球深处,轻的物质越来越富集于地球表层,久而久之,地球的岩浆海里出现了分层。当温度逐渐冷却,物质们开始结晶的时候,就把这种分层的特征凝固为了星球的圈层结构。
  这便是行星分异,是球状天体形成内部圈层结构的必经过程。
  再说回到人人都喜欢的金子。虽然金元素不是构成地球的主要元素,但在地球形成之初,自带的金子数量也是颇为可观的。曾有研究认为,地球上的金储量约为1600万亿吨。这么多金子,到底又是多少呢?换个更直观一点的说法——这些金子差不多够给整个地球表面铺一层半米厚的黄金甲。
DSC0002.jpg
如果能把地球形成时自带的金子都挖出来,能给整个地球表面铺满一层半米厚的黄金甲。图片来源:Bjorn Holland

  可惜,作为密度相对较大的元素,金子也得遵循行星分异的规律。在早期地球还是一汪岩浆池的时候,这么多的金子就随着铁一道,沉到了地球的最深处,从此再也不见天日了。
  照这个照理来讲,地球表层将不再会有金元素的富集。
  这显然并非我们今天看到的实情。只要想见到,我们很容易找到金子(但属不属于你的就不好说了,哈哈)。如果地球的金子都随着原初时期的行星大分异沉入地球深处,为啥我们今天在地表还能挖到这么多金子呢?
  其实,有一种非常简单直接的方案,就可以在地球自身的金子全部“沉沦”后,让地表依然充斥着金色的光辉。
  想到是啥了吗?
  对,让天上往下掉金子就行了。
DSC0003.jpg 这金子,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图片来源:kisspng

炼狱时代,黄金如雨
  道理很简单:随着行星分异逐渐完成,地球岩浆海逐渐冷却,表层逐渐凝固成岩石圈,再砸进来的小行星——只要吨位不是太大,别砸穿地表,那么它们所携带的一切物质,就可以顺利留在地表。
  不过,也得满足一些条件才行。比方说,地球在岩浆海凝固之后,必须先得消停一阵子。否则,如果小行星持续高频次地给地球输送内能,地球表面就不会凝固那么快。后来从天外飞来的金子,仍然会一头栽进岩浆池,最终的结局依然是沉到地球深处。
  所以,今天的我们想要有金子可挖,当年的地球就需要有一个时间差——从分异完成后到再度遭受撞击,两者之间要有一个相对平静的时间差。
  地球的行星分异发生在距今46亿-45亿年前。从这个时间点开始算起,直到距今38亿年前,中间这8亿年的时光被称为冥古宙(Hadean)。冥古宙的词源来自于冥界之王哈迪斯(Hades),不用想也知道,这段时间肯定如同地狱般煎熬。
  但冥古宙这炼狱般的8亿年并非全程都充斥天地大撞击。科学家根据天体演化模型和陨击坑的实际测年统计发现,冥古宙撞击的频度明显具有两个峰值:第一个峰值出现在46-45的冥古宙前期——这是上面刚说过的星球聚合期。没有这冥古宙早期疯狂的陨击与聚合,就不会有八大行星的形成。这个时期最庞大的撞击物能有火星那么大,一头栽在地球上,很可怕。
  关键是第二个峰值。它出现于距今42亿-38亿年的冥古宙后期。此时,八大行星早已经形成好几亿年,地球早就凝固了下来。可科学家发现,这段时期,小行星陨击活动又突然加强了。这个事情地球自身没有地质记录——我们地球的地质活动太活跃,早就把当时地表的一切破坏完了。相反,我们的卫星月亮,由于表面地质作用停滞,把当时的一切都成功记录了下来。今天你拿望远镜看月球,会发现它表面上布满密密麻麻的陨击坑,惹得人密集恐惧症直犯,这些陨击坑几乎都是距今42亿-38亿年前这段时期形成的。
DSC0004.jpg
距今42亿-38亿年前,已经凝固成型的地球,遭受了小天体的又一轮密集轰炸。图片来源:earthspacecircle

  这次陨击事件的原因至今众说纷纭。主流意见认为,以木星为首的巨行星在这段时间内调整了位置,从自己原有的轨道上飞了出去(不是去流浪!)。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它的体量手撕地球都轻松无比。当它调整轨道时,途中那些乱七八糟的小杂屑自然构不成挡路资格,轻易被它的引力甩开,高速飞进太阳系内带。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天体对于地球来说犹如炸弹,犹如陨石雨,犹如轰炸机的饱和式袭击。于是,这个发生在冥古宙后期的密集陨击事件,就有了一个形象的名称——后期重轰炸。
  以往我们提起后期重轰炸,往往三句不离它的最大恩赐——水。事实上,被木星抛进来的这些炸弹,一个个都是“脏雪球”,主要成分以水为主。无数的脏雪球活生生在地表汇聚出了一个圈层——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这片蓝色海洋。
  脏雪球带来的可不光是水。水融化了,脏东西也留了下来。这些脏东西都是什么呢?各种原始岩石成分,各种元素化合物,当然,里面也有不少值钱货——比如金子。
  至此故事就结束了。回过头重新看这次陨击事件,可能你会感觉画风都变了:明明奔着一通饱和式轰炸把你地球砸到伤痕累累去的,结果变成了“砸一拳,就送点儿金子”。最后可好,地球啥事儿没有,金子和水却都留下了。
  这是最坏的时代,却也是最好的时代。地球从此覆盖着蓝色的海洋,怀揣着璀璨的黄金,进入到没有袭击、没有轰炸、平平淡淡的后续几十亿年。
DSC0005.jpg
金,79号元素,化学性质极其稳定。图片来源:umods

宇宙的金,地球的金,文明的金
  这就是地球表面我们摸得到的那些金子的来历。
  金,周期表第79号元素,在太阳系的物质构成中,以微量元素的形式存在,化学性质极其稳定,因此无法成为生物圈可用的能量来源。换句话说,生命并不需要它。自冥古宙之后生命登上地球舞台以来,第79号元素一如既往地卑微存在着。既不是能量来源,也不是危险物质,又有哪个生物会去注意它呢。大地的杂质,好吃吗?并不好吃。那么走开。
  谁也没想到,38亿年之后,这个繁衍不息的生物圈,孕育出了智慧。
  这个智慧是社会性智慧,要同时面对稀缺性和多元性两大命题。稀缺性令人们对价值的保有趋之若鹜;而多元性主要体现为劳动分工,人们需要不同分工之间的协同交互,需要不同资源之间的统筹分配。
  于是第一次,生物圈里产生了一种崭新的诉求。他们需要一种合适的符号,来量化稀缺性、量化多元性。为了彰显、为了结算、为了交易、一切,为了最终的延续与繁荣。
  于是,一种性质稳定、含量稀少的物质就走进了他们的视野。79号元素,这种大地的杂质,从此有了一个崭新的名称:货币。
  我们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偏好去看待黄金,但大概不可否认的是:在文明的进程中,它的确扮演过、扮演着、而且还要继续扮演只属于它的重要角色。在文明之外呢,它是天外来客,是地心宝藏。听起来似乎都是人们无法触及的领域。但没关系,有金子的地方,终归会引发人们探索与开拓的欲望。金子的作用是表述价值,而开拓的含义则是——创造价值。
  只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请不要梦想天上掉金子这种美事儿,因为——几十亿年前就掉完啦!
参考文献

  • Willbold et al. 2011. The tungst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Earth’s mantle before the terminal bombardment, Nature, vol 477, 195-199. doi: 10.1038/nature10399

果壳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外空网 ( 闽ICP备2023000211号 )

GMT+8, 2024-4-20 02:07 , Processed in 0.0454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