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外空 太空 航天

几天前,一颗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我们几乎毫不知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3 00: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加入外空网,结交更多天文爱好者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 本文来自“我是科学家”·|
  火山、海啸、气候变化……地球生物被“洗牌”的姿势可谓层出不穷。而其中最令人“猝不及防”的,当数天外来客——陨石的来访。
DSC0000.jpg

  陨石接近地球的想象图 | Erik Simonsen via Photographer's Choice/Getty Images Plus
  就在上周(2019年7月25日),一颗57~130米尺寸的小行星以相对地球24.5 千米 / 秒的速度和我们“擦肩而过”,距离地球仅7.3万千米(约为地月平均距离的五分之一)[1]。
  如果这个家伙真的与地球“亲密接触”,造成的破坏无疑是灾难性的。
DSC0001.gif 与地球“擦肩而过”的2019 OK(好在有惊无险) | watchers.news

  而值得一提的是,与那些长期被记录在案和时刻受到“监视”的小行星不同,这颗名为2019 OK的天体,是在飞临地球的前一天才被人们发现的,这着实令天文学家们捏了一把汗。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评论道:“它就像是凭空冒出来的一样”[2]。
从美丽尘埃到恐怖灾难定制
  其实,自从地球形成开始,这些天外来客们就频繁“拜访”地球。早期的陨石撞击,对地球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说促进早期地壳形成[3]。
  但后来,地球上演化出了千姿百态的生命,天体撞击就成了影响生物生存的威胁。而同为地表生物的我们,也因此格外关注此问题,尤其是那些破坏力强大的大型陨石和小行星。
  那么,什么样的天体碰撞可能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呢?这由它们的“体型”说了算。
  如果掉下来的物质很小,如进入大气层后减速的灰尘颗粒,几乎不经历加热过程。这些细小的灰尘颗粒经常会被平流层的飞机捕捉到。
  当掉下来的物质稍微大那么一点,进入大气层后就可能形成美丽的流星,个别情况下还能形成壮观的流星雨。在坠落过程中,大部分的能量转化成了美丽的等离子尾巴。这种级别的天体不会对我们造成巨大伤害,大家可以放心许愿。
DSC0002.jpg

  划过夜空的流星 | pixabay
  一旦掉下来的物质大小达到米级,它们就不再是进行许愿的对象了。大尺寸陨石的降落往往产生具有破坏力的冲击波。它们的到来经常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和刺眼的强光。
DSC0003.jpg

  大型天体撞击地球想象图 | pixabay
  尺寸达到几十米的陨石,在降落过程中只有少量能量转化成了等离子体和辐射,大部分能量还是会转化成声音和冲击波。一但它降落在人类聚集区,就会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比如2013年2月,一颗直径仅20米左右的陨石从天而降,击中了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Chelyabinsk),造成了广泛的地面破坏和大约1500人受伤 [4]。
  如果陨石达到了100~500米大小,就会在地球上砸出巨大的陨石坑,释放出大量的溅出物,场面足以遮天蔽日。
DSC0004.jpg

  巨型陨石可能会对地球生物造成威胁 | Science
  如果撞击地球的天体达到了10千米左右,产生的大量喷出物会围绕在地球周围并长期影响地球气候。白垩纪-古近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就和这种规模的天体撞击有关[5]。
天体防御:刚起步的人类事业
  巨大的天体撞击地球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想要解决这个关系全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也不容易。
  例如,我们具体要开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工作,分别对什么样的天体进行防御?如果需要开展类似的研究,可能会面临大量的经费和心血付出。这些潜在的测试和防御系统该由谁来建立和负责?为了进行天体防御,国家之间又该进行怎样的合作?[6]
  1994年7月17日4时15分,一颗名为苏梅克-列维九号的彗星碎片与木星相撞[7]。这一直观撞击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天体撞击的防御意识,科学家们开始积极主动的展开了防御性观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近地天体(Near Earth Object, NEOs),即近日点距离小于1.3个天文单位(一天文单位长度为149597870700米)的天体总称。
  然而观测和监控近地天体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观测内容主要集中在它们的位置、体积大小、轨道和其他性质上。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近地天体广角红外线探测望远镜(NEOWISE)的首席研究员艾米·美因茨(Amy Mainzer)和她的同事们,专注于利用空间红外相机技术来帮助寻找近地天体。但是在茫茫太空大背景下,近地天体显得又小又远,对不同尺寸的近地天体进行测绘,就像是在黑色的夜空中寻找煤块或打印机墨粉一样[8]。
  对不同大小陨石的防御策略有很大不同。小型陨石很难被发现和预测,但是它们不会对地球造成巨大伤害。而那些大尺寸、能够造成巨大破坏的陨石,虽然很容易检测到,但如果真的朝地球飞过来,我们能做的非常有限。
DSC0005.jpg

  近地物体相机(NEOCam)执行近地天体拍摄任务的模拟图 | NASA
  首先,我们必须保证在近地天体距离地球较远的时候就发现它们,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反应时间。其次,稍小一点的也许可以将其破碎,但是太大的天体,只能寄希望于在物理上“推动”近地天体远离地球撞击轨道。而计算这种推力所需的能量,则要进一步了解近地天体的大小、质量、内部组成和运动方式等其他特性。
DSC0006.jpg 一颗已经被观测到的近地小行星 | NASA

  在2019年行星防御会议上,科学家们就针对陨石威胁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和“模拟演习”。在其中一项演习中,一颗140~260米级别的小行星正在以19千米/秒的速度飞向地球,一旦发生碰撞将释放出100兆吨~800兆吨TNT当量的能量(相当于7000~450000颗广岛原子弹)。科学家拟定的策略,是联合NASA和其他国际合作单位,在它给地球造成严重破坏之前,使用多个撞击器将其推离撞击轨道[9]。
  不过对于此类计划,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地球已经几千万年都没有经历大的天体撞击事件了,如此兴师动众是否有必要?对此,近地天体研究中心主任,保罗·乔达斯(Paul Chodas)表达了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不断挑战自我,提出尖锐的难题。如果不对最坏的情况进行研究,那就什么都学不到。”
  显然,宇宙天体防御事件难度巨大,现阶段的观测和模拟仍是这项伟大人类事业的初步工作。对于陨石的防御问题,人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在世界各国正在为应对困难而积极合作,尽最大努力把“飞来横祸”的灾难降到最低。(编辑:Yuki)
参考文献:

  • https://cneos.jpl.nasa.gov/ca/
  • https://www.livescience.com/66043-giant-asteroid-flyby-surprises-astronomers.html?utm_source=notification
  • Johnson, T. E., Gardiner, N. J., Miljković, K., Spencer, C. J., Kirkland, C. L., Bland, P. A. & Smithies, R. H. (2018). An impact melt origin for Earth’s oldest known evolved rocks. Nature Geoscience, 11, 795–799.
  • Popova, O.P. et al., 2013. Chelyabinsk airburst, damage assessment, meteorite recovery, and characterization. Science (New York, NY) 342 (6162), 1069–1073.
  • Schulte, P., Alegret, L., Arenillas, I., et al. 2010. The Chicxulub asteroid impact and mass extinction at the Cretaceous- Paleogene boundary. Science 327, 1214–1218.
  • Morrison, D. (2005). Defending the Earth against asteroids: the case for a global response. Science and Global Security, 13(1-2), 87-103.
  • http://wikipedia.moesalih.com/Shoemaker-Levy
  •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4/aps-htd041119.php
  • https://www.jpl.nasa.gov/news/news.php?feature=7386
作者名片
DSC0007.jpg


果壳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外空网 ( 闽ICP备2023000211号 )

GMT+8, 2024-4-24 09:27 , Processed in 0.0453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